第四套 掌控人生三十六计——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(2)

与人为善也就与己为善。何乐而不为呢?

如何与人为善?其实很简单:就是要善待他人。多一点谅解、宽容和理解,少一点苛求与责难;多一点爱心,少一些冷漠;多一些欣赏,少一点“气人有笑人无的浅薄”。能够看见别人的优点,并能够欣赏它,赞美它,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!能真心祝福别人的幸福也是一种美丽的善良。永远与人为善,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在愉悦之中。这样的人,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。与人为善,自己路宽,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这点,就没有了独木桥,大家都可以在阳关大道上阔步前进,达到理想中的状态。

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,也是一种人生智慧,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。有许多用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,凭着与人为善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。与人为善总是一种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珍贵的感情,它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,对行为的一种负责。生活中,许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爱的温暖,感情的温馨,但却又常常用无端的猜测将满腔的爱意、友情冰封在坚硬的假面具后面。其实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真诚和善良,那么必定会赢得共鸣,使你从中感受一份温馨和意想不到的收获.。

国学话谋略:

与人为善,就是方便自己,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。但是如今社会复杂不堪,与人为善也要看清“被善”的对象,害人之心的确不可有,但是适当时候的防人之心却也不能没有。

不争的智慧

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: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正因为不与人相争,所以全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。

这句话充满了大智慧,可惜的是,两千多年来,能参悟和运用这一智慧的人如凤毛麟角。

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这是一句人人都知道的老话。

南怀瑾分析说:“所有人似乎都在永不满足地奋斗着,以期望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目标。有人要人仕为官,有人要事业有成,有人想腰缠万贯……但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理想是有差距的。”

年少的陶渊明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:“少时壮且厉,抚剑独行游。谁言行游近,张掖至幽州”;“忆我少壮时,无乐自欣豫。猛志逸四海,骞翩思远翥”。从这些诗句中,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。但他直到30岁才被召为州祭酒。本以为可以一展所长的他,却看不惯官场中尔虞我诈,所以辞官回乡。后来他又被召为州主簿。当他35岁时,又一次投到荆、江二州刺史桓玄的门下,以期实现自己建功立业、大济苍生的梦想。随着时局的变化,当桓玄大权在握、拥有重兵之后,并无兴国之计,而是想着“凌侮朝廷,幽摒宰辅,穷奢极欲,众务繁兴”,并想当皇帝,结果让众多仁人志士失望而归,而陶渊明也就因此离开桓玄。

陶渊明40岁时,刘裕率部击败桓玄,收复京邑,并实握东晋大权。这为长期处于黑暗中的民众带来一线新的希望。所以陶渊明也再一次入仕。在刘裕手下做参军。虽然他后来还做过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和为时八十多天的彭泽令,但他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夙愿相违,于是从此弃官归隐,过着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生活。

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陶渊明生于一个内忧外患、大分裂、大混战的黑暗时代,当时长江以北的土地,为异族侵占,北方各族上层统治者经常发动对南方的骚扰和进攻。东晋王朝苟安江南,无所作为且矛盾重重,危机四伏。豪门世族恣意侵占良田山泽和佃客奴仆,他们搜刮民脂民膏,加之江南各地军阀互相攻伐残杀,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世道是如何黑暗。

怀有大志却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、看尽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的陶渊明,在经历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后,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。那就是飘逸洒脱的淡泊归隐生活,并从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理想乐园。

但当今可是百业待兴、垂青人才的时代,年纪轻轻的你遇到了一点挫折,就想要学着陶渊明的样子避世?一个人刚进入社会没多久,对世界的经验是直觉的、片面的,你甚至还不了解人生,谈避世又是何等可笑?

陶渊明的淡泊与你的避世,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?陶渊明站在山脚下,你也站在山脚下,但你却未必能体会到他那种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胸襟和气度,也不可能有他那份淡泊,更不可能在那份淡泊中体会人生的真谛!

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越来越快,我们有着太多的压力,**,欲望和痛苦……于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,只要遇到了一点儿挫折他就想要避世。他们想象着陶渊明般在山边水畔,与花草虫鱼、日月山水为伍,粗茶淡饭,不与俗人交往只与诗书为伴的日子是何等自在?但要反问的是:你说你已经厌倦这个世界,但你真的了解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吗?你说你讨厌俗人俗事,但你体验过他们的生活吗?你说社会黑暗,那你又知道什么叫黑暗吗?

在名利权位面前,人们忘乎所以,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,恨不得你吃了我,我吃了你。可到头来,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,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、两手空空,有的甚至身败名裂、命赴黄泉的下场。

当然,也有谙此术并获得成功者。

三国时的曹操,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。长子曹丕虽为太子,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,文名满天下,很受曹操器重。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。

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,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。

贾诩说:“愿您有德性和度量,像个寒士一样做事,兢兢业业,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理数,这样就可以了。”曹丕深以为然。

一次曹操出征,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,并显示自己的才能。而曹丕却伏地而泣,跪拜不起,一句话也说不出。曹操问他什么原因,曹丕便哽咽着说:“父王年事已高,还要挂帅亲征,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,所以说不出话来。”

一言既出,满朝肃然,大臣们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。反观曹植,大家倒觉得他只晓得为自己扬名,未免华而不实,有悖人子孝道,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。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,结果还是“按既定方针办”,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。曹操死后,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。

其实刚开始时,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,他想拼死一争,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,胜数极微,一时竟束手无策。但他毕竟是聪明人,经贾诩的点化,顿时开窍:争是不争,不争是争。与其争不赢,不如不争,自己只需要恪守太子的本分,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,公道自在人心!最后,这场兄弟夺镝之争,以不争者胜而告终。

曹丕以不争而保太子之位,而东汉的冯异则以不争而被封侯。

西汉末年,冯异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。一次刘秀被河北五郎围困时,不少人离他而去,冯异却更加恭事刘秀,宁肯自己饿肚子,也要把找来的豆粥、麦饭进献给饥困之中的刘秀。河北之乱平定后,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,众将纷纷邀功请赏,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,只字不提饥中进贡食物之事,也不报请杀敌军功。人们见他谦逊礼让,就给他起了个“大树将军”的绰号,尔后,冯异又屡立赫赫战功,但凡议功论赏,他都退居廷外,不让刘秀为难。

公元26年,冯异大败赤眉军,歼敌八万,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,刘秀驰传玺书,要论功行赏,“以答大勋”,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,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,讨平陈仓、箕谷等地乱事。嫉妒他的人诬告他,刘秀不为所惑,反而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,领北地太守,封阳夏侯,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,当着公卿大臣的面,赐他珠宝钱财,又讲述当年豆粥、麦饭之恩。令那些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,羞愧得无地自容。

再讲个有关老百姓自己的故事。江南有一个大家族,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,养了一大群妻妾,生下一大堆儿子。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,他心想,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。可是,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,儿子却有一大群。于是,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,不亦乐乎。这时,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,只帮老爷子干事,从不参与争斗。争来斗去,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,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,他都会管不好。最后,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。

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,苦里有爽快,辣里有豪迈;有人说生活是冰糖葫芦,酸里透着甜。看看现在:工作要上岗证,医生有医师证,任教有教师证,还要晋级计算机证……哪一样不合格你就面临淘汰的命运。生活容不得丝毫懈怠,它根本就没给我们一丝喘息的机会,太多的压力,太多的**,太多的欲望,太多的痛苦。让人很难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。

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里,争名夺利的事情时有发生,有人为的圈套,也有自然的陷阱,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,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。对此,最聪明的做法是,迅速远离它!因为,在横渡江河时,只有远离漩涡的人,才会最先登上彼岸。

国学话谋略:

淡泊是一种品格,一种境界,一种美德,一种做人的要求;淡泊是一种简单,一种超然,一种执著。理解淡泊,学会淡泊,淡泊让你永葆轻松、潇洒的生活。

不轻易言败

人人都渴望成功,但是取得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。其原因何在?原因就在于,许多人无法战胜失败!纵观历史、横览世界,成功者无一不是战胜失败而来。失败是成功之母,只有正视失败、战胜失败,才会走向成功的巅峰。当然,要想取得成功,我们还应该拥有成功的梦想、力量、欲望……

《周易·乾卦》有云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
南先生说:做人要效法宇宙的精神,自强不息。一切靠自己的努力,要自强,依靠别人没有用,一切要自己不断努力,假使有一秒钟不求进步,就已经是落后了。

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:失败乃成功之母。可是,往往我们对成功的苛求使得我们集中全部精力去追求,一旦遭遇失败就会陷入沮丧、绝望之中,把眼前的失败当成世界的全部,因而自责自卑,缺失了进一步努力的信心与勇气。有时,连续的失败,也同样会使我们丧失信心与勇气。

一位年轻人屡遭失败,以至悲伤弥漫了他的心头。于是,他来到楼顶,准备悄然离去。这时,一位老者站在了他的背后,关切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。

“失败,一连串的失败,我真是太笨了,干什么都是失败。”他一脸沮丧。

“那你把这块纸板放到面前,再往前看看。”老者不容置疑地命令道。

“我什么也看不到了。”他拿着纸板,不解地望着老者。

“拿开纸板又看到了什么?”

“整个城市,眼前的楼群、行人、车流……”他能看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。

“其实,把纸板放到眼前时,你也看到了一样东西,那就是占据你整个视野的一块小小的纸板。”老者意味深长地说道。

他心中一亮,茅塞顿开。

因此,我们要经常告诫自己不能被一时的失败蒙住双眼,而陷入沮丧、绝望之中,而且要正确地对待失败。

对失败,要会说“不要紧”。这可以使我们心态平和,并通过和别人聊天、向好朋友宣泄,或者听一些古典名曲,或者去跑跑步,以释放自己的负性情绪。

对失败,要会说“不要怕”。我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失败和不幸,直到多年以后才发现,当时天大的事情,现在看来根本不值一提。面临失败与挫折,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。

苏秦就是一个善于从失败中崛起的典型例子。如若没有第一次出游列国的失败,又遭受亲人邻里的奚落,他也不一定会日夜苦读,有时夜读数几卷,特别是得到太公望的兵法后,更是彻夜不眠,以锥刺股,彻底饱览了兵书,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水准,终于挂上了六国相印。

苏秦就是从失败中找出了自己努力不够的原因,从而加倍努力,最终使他获得成功。

曹操虽说他的军事才能不逊于孙子,但也难免吃败仗,然而他从不因一两次的失败而郁郁寡欢,他屡败屡战,不停地在战斗中提高战略战术水平。

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”。不仅限于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教训,总结他人的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。唐太宗则是非常出色的一位。

有一年,宰相房玄龄上奏:“刚才我检点兵器库,发现库存少于隋代,请陛下降旨,尽快补充。”

太宗听后答:“要抗外敌,兵器库必须充实。然而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用心于国内政治,改善人民生活,国家需要休养生息,隋炀帝之所以灭亡,不在于他兵不精,将不广,而是因为他舍仁义,招民怨所致。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呀!”

太宗曾对左右说:“所谓长生不老之术,乃神仙鬼怪之流的谎言,人间根本不存在,秦始皇在位时,虽广求神仙之药,却让方士代为尝之;汉武帝亦感于仙术,故意将女儿嫁与方士,但得知是骗局而杀方士,并连累很多人,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。”

他常说: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,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。”可见太宗确是一个懂得以前人失败为鉴,反省自己的贤明君主。

“失败乃成功之母”——要想成功,就不要怕失败;要善于从自己、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,吃一堑,长一智,为下次拼搏做好充分准备。

日本人亲鸾上人9岁时,就已立下出家的志向。

他听说慈镇禅师精通禅理,就费了好大的劲儿打听到他的住址,来求见他,诚恳地说道:“师父,我要出家,求您为我剃度,收我为徒。”

慈镇禅师慈祥而惊异地问道:“你这么小个人儿,为什么要出家呢?”

亲鸾回答道:“我虽然今年只有9岁,父母却都早已去世,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?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?听说学会了禅,就可以解答这些问题,我一定要出家!”

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,爽快地说道:“很好!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慧根,很难得啊!我愿意收你为徒,不过,今天太晚了,待明日一早,我就亲自为你剃度吧!”

亲鸾听后,不以为然地反驳道:“师父!既然答应了我,为什么不马上剃度而要拖到明天?明天会出现什么情况谁知道呢?我年幼无知,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,而且,师父你那么大的年纪,你也不能保证是否明天早晨起床时还活着呀。”

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,不但不生气,反而拍手叫好,满心欢喜地说道:“说得太好了!真让我老头子大开眼界!你说的话完全没错。现在,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!”

于是慈镇禅师真的马上为亲鸾剃度,正式收他为徒。

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,最难的事也是坚持。说它容易,因为只要愿意做,人人都能做到;说它难,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,终究只是少数人。成功在于坚持,坚持到底就是胜利。任何成绩的取得,事业的成功,都缘于人们不懈的努力和执著的探索追求;浅尝辄止,一暴十寒,朝三暮四,心猿意马,只能望着成功的彼岸慨叹,只能收获两手空空。胜者的处世的方式就在于,能够坚持把一件事做下去,永远也不放弃。

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,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坎坷和波折。世界上之所以有强弱之分,究其原因是前者在接受命运挑战的时候说:“我会坚持下去。”后者说:“算了,我承受不住。”

古语说:“水滴石穿,绳锯木断。”再弱小的力量只要坚持也会发挥巨大的潜力。

成功贵在坚持,要取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,很多人的成功,也是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之后得到的,我们经常说什么“失败乃成功之母”,成功诚然是失败的奖赏,但却也是能够坚持者的奖赏。

功到自然成,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,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,坚持不懈地努力,那么,成功就在眼前。

中国古代,也不乏意志坚定之人。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,其作者司马迁,享誉千占的文学大师,可是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?汉武帝为了一时的不快阉割了堂堂的大丈夫,那是多么不堪忍受的耻辱啊,而且这给他带来的身心伤害是多么巨大!也许是一生都不可能再摆脱的心理阴影。我们这些正常活着的人是无法想象的。从此,他只能在四处不通风的炎热潮湿的小屋里生活,不能见风,不能再无畏地欣赏太阳、花草,换一个人,简直就活不下去了。司马迁也曾想过死,对于当时的他来说,死是最容易的解脱方法了。可是他还有梦呀,他的梦想就是写一部历史的典籍,把过去的事记下来,传诸后世,别让历史把一切都淹没了。为了这个梦,他坚持了下来,坚持着身体的痛苦,坚持着忍受了别人歧视的目光,坚持着在严酷的政治迫害下活着,发奋继续撰写《史记》,并且终于完成了,这部光辉著作。

他靠的是什么?就是坚持,坚持,再坚持!要是他在遭受了腐刑以后,丧失了一切斗志,不坚持写《史记》,那么我们现在就再也看不到这本巨著,吸收不了他的思想精华,所以他的成功,他的胜利,最主要的还是靠坚持。而相比来说,他的著作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倒在其次了,他的坚持到底、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激励鼓舞我们的更多。

我们经常会在黑暗中摸索,有时更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通往光明的道路,这就需要以勇敢者的气魄,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“坚持,坚持,再坚持!”这样,你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!

其实人生难免遇到失败,然而失败不要紧,要紧的是从失败中及时地吸取教训,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,避免重蹈覆辙。

“败军之将不言勇”正是“勇”者的表现。失败了就是败了,何必夸夸其谈,为己开脱,倒不如端正态度,从失败中找出原因、教训,以后为戒。

国学话谋略:

挫折就像一双手,把正在攀爬的坚强者拉上希望的山峰,但也把气馁的懦弱者推向绝望的谷底。要面对挫折的考验和失败的洗礼,你就一定要在挫折中勇敢面对,把它当成财富,然后在山重水复的挫折中忘我地前进,以便找到通往成功的大路。

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向前冲

有一个孤儿,生活无依无靠,既没田地可以种,也没有资金可以让他做生意维持生活,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又无力回天,最后他只好四处流浪。

有一天,他看到一个寺庙,就走进去,拜见那里的高僧。他对高僧说:“我既无一技之长,又无任何技术,我该如何生活呢?”

高僧把他带到后院里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,指着一块陋石说:“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吧。但要记着,无论多少人来问,要买这块石头,你都不能卖。”

孤儿疑惑地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内,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卖石头。可是,那是一块陋石啊,根本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。第一天过去了,第二天过去了,第三天时,渐渐有人来询问。第四天,真的有人来要买这块石头了,第五天,那块石头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。

孤儿去找高僧,高僧说:“你把石头拿到石器交易市场去卖。但还要记住,无论多少钱都不能卖。”

孤儿把石头拿到石器交易市场去,又是一天,二天,第三天时,渐渐有人围过来问,以后的几天,问价的人越来越多,石头的价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石器的价格,而孤儿依然没有卖。

愈是这样,人们的好奇心愈大,石头的价格还在不断地被要购买的人抬高。

孤儿又去找高僧,高僧说:“你再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……”

又出现了那种情况,甚至到了最后,石头的价格已被炒得比珠宝的价格还要高了,孤儿依旧没有卖,他去找高僧。

高僧说:“世上人与物皆如此,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个不起眼的陋石,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,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个元价的宝石,那么你就是。”

故事中的高僧,与其说是禅界有着超凡修炼的禅者,倒不如说是高明的心理学大师。他的做法以及对孤儿的训示,无非是要告诉他,做人一定要自信,否则就什么都不是。

在人生的道路上,失败和挫折数不胜数。既然失败和挫折总是难免的,你又何必为此白白伤神。再说并非每一次失败都会给你打击,即使有打击的话,也可以从中获益,你还不如用笑容去迎接失败,去拥抱失败。

《论语》中讲到:

冉求曰: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子曰: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今女画。

凡事只有有所行动,有所努力,才会有所成就。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。孔子的弟子冉求对孔子说:“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,是我的能力不够呀。”孔子说:“能力不够的人,是半途而废。而你是现在还没开始走路。”很多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缺乏行动力,缺乏努力的精神,所以他们往往还没做,就被困难吓倒了。这样的人是懦弱的,是难以有任何成就的。南怀瑾先生在看了孔子与冉求的对话之后颇有感慨,他觉得,做人就要有努力追求的精神,否则的话,这个人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。他曾为人们解释了什么是努力,他说,你不管做不做得成功,只要你肯立志,坚决地去做,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,这便是真正的努力。是的,只要你坚定信心,努力去做,你的人生就不会有遗憾。

“前人能做到的我照样也能做到。”这句话是一个没有人把他放在眼里的小男孩迪斯累利说的。他后来成为英国的首相。

迪斯累利是一个犹太人,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犹太人那种顽强不屈的血液,小的时候迪斯累利就对自己说:“我不是一个奴隶,我也不是一个俘虏,凭着我的精力,我可以战胜和跨越一切障碍。”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和他作对,他却牢牢地记住了历史上那些不朽的犹太人的光辉业绩:约瑟,他是四千多年前埃及的最高主宰;丹尼尔,他是基督诞生前的五世纪世界上最伟大帝国的元首。

少年的壮志犹如燎原之火,希望和梦想成为一种**,深深扎根于迪斯累利的现实生活之中。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,迪斯累利从社会的最底层跨入了中产阶层的行列,接着,迪斯累利又雄心勃勃地杀人了上流社会,直到最终登上了权力金字塔的最高峰,成为了英国的首相。

当然,在他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和坎坷,他一一领略了世人的指责、白眼、蔑视、嘲讽,以及众议院里的嘘声。但是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挡迪斯累利前进的脚步和决心。面对所有的挑战,迪斯累利只是冷静地回答:“总有一天你们会认识我的价值,这样的一刻终会到来的。”事情的结果就是他说的那样,他希望的那一刻真的到来了,这位在世人的眼里根本没有希望的人终于出人头地了。在整整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,迪斯累利主宰了英国政治的沉浮。

对许多人来说,失败一词意味着完结,但是,对于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来讲,失败是新的开始,是达到新高度的跳板。这些人根本不把失败放在心上。有人调查研究90名成功人士,其中有总经理、教练等,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种感觉。他们甚至不用失败这个字眼,而是代之以失误、受挫和新起点等词。

他们中的一个讲道:“如果说我有什么领导艺术的话,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犯错误,以便获得经验教训。”另一位引用了一句著名格言说:“每当我作出错误决定时,我总是想再作出另外一个决定。”

每个人在失败时都会出现怀疑自己的情绪,重要的是如何调整自己,尽快从自卑感笼罩的失败感中走出来,把握好下面的机会。正如一句话所说:如果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,那么你又会错过月亮了。

成大事者没有一帆风顺的,总会经历失败和挫折,你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在失败面前,保持足够的定力,并坦然地笑对人生。当然,你成功的机会也会因此而比别人多上几倍、百倍、千倍的。

钓鱼人看见一个老和尚在凛冽的寒风中过河。老和尚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,然后顶着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。钓鱼人喊住老和尚说:“师傅,上游有桥。”

老和尚说:“知道。”

他说:“师傅,下游有渡。”

老和尚还说:“知道。”

但老和尚没有回来,他一步一步远去,在呼啸的寒风中走向对岸。

在老和尚之前和老和尚之后,有无数青年也要过河,但到河边他们就停下了。他们问钓鱼人附近有桥吗?钓鱼人说:“上游十里有桥,下游十里有渡。”

年轻人听了,立即离开河边,或上或下绕道而去。有一个人或许嫌路远,没走,他脱了鞋,一步一步走进水里。当冰冷的河水没过膝盖时,那人停住了,继而,又一步一步回到岸上,穿好鞋离开河边绕道而去。

故事虽然很简短,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却十分深刻。生命经不起消耗,当那些年轻人,他们在绕道10次、20次或者100次、l000次以后,他们会发现自己也老了。在现实生活中,绕道而行确实不如像老和尚那样直击困难、忘我地前进,因为这样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才能增大。否则,只是一味地绕道而行,如果绕不过去了,那你又该怎么办呢?

或许有人会说,既然可以绕道,可以借助于外物,为什么不借助呢?问题的关键在于,当你只是想着要绕道、借助于外物的时候,你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在无形之中丧失了——你变得害怕困难、挫折,不再敢果断地前进,不再敢冒一丁点的风险……

很显然,不管在什么时候,直击挫折、困境并忘我地前进都是至关重要的。有这样一个小事例,也很能说明这一点。

杂技团招收一个新的弟子,教练从最基本的走钢丝开始教起.这个弟子在练习的时候,总是没走几步就掉下来,反复练习还是如此,最后沮丧地坐在地上不起来。教练走了过来,拍拍弟子的肩膀说:“掉落是走稳的先决条件。”弟子闻言,又重新爬上去练习,教练在旁边叮咛着:“走,不停地走,直到你忘了那条钢丝的存在,忘了掉落这件事,你就算真正学会了。”

奥斯特洛夫斯基说:“人的生命是洪水在奔流,不遇着岛屿和暗礁,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。”

华罗庚说:“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,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;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,才能深入水底觅得珍珠。”

生活中,很多人工作起来贪多图快,总想一举成功,这是一种可怕的暴发户的心理。事实上,多数工作需要的是人的耐心。你一点一滴地去做,才能稳稳当当地获得工作的成果。否则,经常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:不甘心放弃,但又没精神前进。一般来说,达到一个终点总比停留在迷途中好,生活的行动往往不容许我们有半点迟疑。

有一则寓言是这样的:

在一间工具房中,有一些工具聚在一起开会,大伙商量要怎样去对付一块坚硬的生铁。

斧头首先耀武扬威地说:“让我来,我可以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。,,于是斧头很用力地对着铁块砍下去,可是,只有一会儿的工夫,斧头便钝了,刃都卷了起来。

“还是我来吧!”锯子信心十足地说着,它用锋利的锯齿在铁块上来回地锯,但是没有多久,锯齿都锯断了。

这时锤子笑道:“你们真没用,退到一边去,让我来显显身手。”于是锤子对铁块一阵猛锤猛打,其声震耳。但锤了好久,锤子的头也掉了,铁块依然如故。

“我可以试试么?”小小的火焰在旁边请求说。大家都瞧不起它,但还是给它一个机会试试。

小火焰轻轻地盘卷着铁块,不停地烧,不停地烧。过了一段时间,在它坚忍的热力之下,整个铁块终于烧红,并且完全熔化了。

小火焰的恒心提醒你了吗?想一想周围的成功者和失败者,你经常会发现,有的人很聪明,却毫无建树,而有的人很笨拙,却常常有所成就。其中的奥秘就在于,笨人因为“笨”的缺陷,他就用坚持不懈来弥补,而聪明人常自以为聪明,忽视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。

总之,我们要抛开一切,达到无我之境,不悲欢、不失望地认真做好自己想做的事,挫折足限制,也是一种超越;是失落,也是一种挑战;是考验,也是一种确证;是失败,也是一种成熟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鲜花和掌声,但现实会跟挫折、失败、成功与快乐同在。当你面临挫折时,是灰心丧气,一蹶不振,还是高举希望之火忘我地前行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
国学话谋略:

人最怕的是没有志气,它使人失去了面对现实、挣扎抗拒的勇气。而与此相反,希望却正如坚强的意志,它能使一切看似无可救药的事物重获生机,欣欣向荣。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有了希望,有什么东西可以打败他呢?

幸福来自什么?

子夏问曰:“‘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。’何谓也?”子日:“绘事后素。”南怀瑾先生解释这一段,说所谓绘事后素,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,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。其实南怀瑾先生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。

幸福是什么?幸福在哪里?常常会有人这样问。其实,幸福没有形状,也没有绝对的标准。饥渴时,有一碗粗茶淡饭或一杯清水,就是幸福;捡破烂时,拾到一个塑料瓶子,就是幸福;困乏是,有一张简陋的床能够躺下安歇,就是莫大的幸福;远在千里之外,心有思念也很幸福……幸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,它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一种感觉,常常藏在许多的小事物中,多半时候,那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悸动,小小的悸动,却泛出甜美的感受,于是乎,幸福的滋味便溢了出来。

幸福其实很简单,有时如果你刻意地去寻找它,就会发现它在回避你,而当你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事物的时候,幸福就会随着你的阳光心境出现在你的身旁。

总会听到有人在抱怨:“我怎么这么不行呢?什么什么都不如别人,什么什么也没得到……”如此种种。其实我们很想告诉他们,不要抱怨,在你抱怨的时候幸福已经从你嘴边匆匆的离开了。

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都各不相同,而且人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幸福标准。所谓,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,人没有知足的。当达到了这个目标,就会自然地追求另一个。因此,人类不会有真正的幸福,现在拥有的幸福只是相对的!

听说过一个关于上帝的回答。

曾经有个人,行善积德一生,上帝为了犒赏他,决定在他下辈子给他2000个金币,上帝问他满意否,他说,我不求富贵,只求能一生平安、幸福美满。上帝皱着眉头说,再添你2000个金币都可以,但这等好事却不能给你。

可见,连上帝都把幸福、平安、美满这些指标,放在富贵之上。

那人失望而去,觉得上帝太吝啬。

据说有个人听到了上帝最后的那句回答。

上帝说:“这等好事,我都没有,又怎能给你?”

有钱不能拥有一切,如果说钱什么都不是在当今的社会也不太实际,当你有钱的同时你也会失去一些东西,所以说钱够花就好。有人会问,什么叫做“钱”够花就好,标准是什么?这个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,但如果不奢求那么多就会幸福。

幸福本来就不易获得,更是容易失去的。有人认为自己很不幸,一个不快乐可以在心里放大十倍,甚至百倍,然后总结说自己原来是这么的不幸。其实,谁会没有失意的时候呢?大可不必跟自己过不去,细品人生,与其泪流满面、黯然神伤,倒不如把自己陷进沙发,放一首柔曼的音乐,飘逸惆怅,有笑有泪,生活含苦更含乐。

其实幸福是心态上的正面体验,只要我们把心放平,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活,我们每天都会感到很幸福!不要总是羡慕别人,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人,把握住手中的幸福和现在所拥有的一切!否则,到了真正失去的那天,就一切都无法挽回了!不要被眼前的人或事蒙蔽了!要懂得珍惜!这就是人们所谓的“知足者常乐”!

1 8世纪,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。有一天,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、做工考究、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,戴维斯非常喜欢。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,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,就是风格不对,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。慢慢地,旧物件挨个儿更新,书房终于跟上7睡袍的档次。戴维斯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和睡袍里,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,因为“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”。

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,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则是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。

很多情况下,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,自尊心和虚荣心不断膨胀,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。一番折腾下来,尽管钱赚了不少,也终于博得了“别人”羡慕的眼光,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,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。因为幸福根本不在这里,幸福不是外物可以给你的。

那些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寄托在外物之上的人,幸福的大门并不会向他打开。希望自己幸福吗?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:你可以让外界事物来决定你的幸福,但你也可以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幸福。这时候,即使生活中发生了各种不幸,也并不会妨碍你去选择幸福。你的生命还在,你的呼吸未停,你还可以看着这本书,从中吸取养料,生活中会有很多让你幸福的事。即使其他的暂时你还无法做到,至少,你还拥有把握幸福的能力。

当绚烂归于平淡,人才能感到生命回归的幸福。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

道理,到处找幸福。事实上寻找它的人多,得到它的人少。人们常常以为,在金钱、财产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找到幸福,可是他们忘了,幸福并不是得到什么,而是心灵在感受到自我实现时所处的状态。那些每天带着期望去生活的人,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快乐满意的人,可以说,都是幸福的宠儿。幸福最真的状态是返璞归真,自自然然,不幸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、焦虑、紧张,由于我们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。

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。

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生活本来就是多味胡豆,酸甜苦辣尽有。这是现实,是普遍规律,没有必要感伤和抱怨。境由心生,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,加上理性、洒脱和豁达,把幸福变成一种习惯,让它时时光临我们的人生,让幸福的阳光分分秒秒都能照进我们的生活……

国学话谋略:

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,那么幸福是唾手可得;你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,幸福就遥不可及。一个人期望获得更多,获得会更多,期望获得少,获得就少。评价幸福最多的因素或者就是感情和婚姻的美满。

人之生也直

《论语》里:

子曰: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

孔子说:“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,不正直的人,活在世上也许能侥幸免于灾祸。”在《论语别裁》中,南怀瑾先生对孔子的话也进行了一番剖析,他也告诫他的学生们,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,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,并非必然。作为我们普通大众,要领悟其中的深意,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了。

在很久以前,一个买主问一个年轻的黑奴:“如果我买了你,你会诚实地为我劳动吗?”这个奴隶回答说:“不管你会不会买我,我都是诚实的。”

我们不止一次地听人讲过诚实的益处。有些人说,他们曾经因为不诚实得到教训,也曾因为诚实而受到奖励,所以应该诚实。

“真理、正直、公平和高贵是永远分不开的”,一个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给他的儿子写信说,“谎言来自卑鄙、虚荣、懦弱和道德的败坏。谎言最终会被揭穿,说谎者令人鄙视。没有正直、公平和高尚,就没有人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,能赢得他人的尊敬。说谎的人迟早都会被发现,甚至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陕。你真正的品格一定会为人所知晓,一定会受到公正的评价。”

做人要正直、做事要正派,堂堂正正,才是立身之本、处世之基。人正不怕影斜,脚正不怕鞋歪,身正心安魂梦稳。品行端正,做人才有底气,做事才会硬气,心底无私天地宽,表里如一襟怀广。襟怀坦**,光明磊落,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。己不正,何以正人?说话有根有据,有一说一,有二说二,说该说的就说,该做的就做,说的都是真话,做的都是正事。心术不正、故弄玄虚、口是心非,用心计,耍手腕,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,台上说君子言,台下行小人事,谈何为正。所以,做人一定要走得直,行得正,做得端,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正直、公道。

子曰:“不曰‘如之何,如之何’者,吾未如之何也已矣!”南怀瑾先生解释这句不好理解的话时说,孔子的意思是,一个不说“怎么办,怎么办”的人,我真不晓得他该怎么办了。对任何事情,都不思索,不懂得提出疑问,只是糊里糊涂地过,这样的人生连圣人都不知该怎么办了。南怀瑾先生的话有追问人生意义的意思,连人生的意义都不明白,这种人连圣人也没有办法。

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里,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。从她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。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——“人生有什么意义?

请你务必说实话,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。”

她当众把这个条念了出来,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。她说:“你们今天提的这个问题很好,我会讲真话。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,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,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,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。我相信,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,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——我的一生,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?

“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,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。今天,在这里,我将非常自责地对你们说,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!”

这句话说完,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,如同旷野。但是,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。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。在以前,她从来不相信有什么“暴风雨”般的掌声这种事情,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,但这一次,她相信了。她赶快用手做了一个“暂停”的手势,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。

她接着又说:“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,我的话还没有说完。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,这不错,但是——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上是的,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,充斥在我们的周围。很多说法,由于熟悉和重复,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,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。真谛是,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,无论它多么正确,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。理结构,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。比如,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。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,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,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。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,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,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?”

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,所有听演讲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,那就是:他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,人生是没有意义的,要你为之确立一个意义。确实如此,人的一生就是一幅作品,从生到死就是一场行为艺术,你站在人生的舞台上,画着自己的画,所谓丹青一世。人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,先是给家长教育,在纸上点了几笔,渐渐有点样子,可是毕竟不是自己亲手画的。

某一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后,必然会将这支笔握在手里,去画我们所想象的那幅画。很多人追问人生的意义,而另一些人则总是会提供出很多答案。就像画画一样,很多人会给我们提供素材和模型,告诉我们画山画水,画虫画鸟,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所想画的。那些所谓的范本和意义,并没有和我们的灵魂合拍,所以才会在无尽的意义中迷失,去追寻那个本来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,走了很多弯路。丹青一世,泼墨人生,就是说人的一生有很多种可能,所谓的意义就是自己要选的那一种。

毕淑敏说意义是自己确定的。这是一种积极人世的态度,也是非常高明的。她虽然认为生命没有意义,但是她用这种方式把那种对终极意义的无限追问,化解为实在的努力,使得意义由抽象变得清晰。当人们把精力花在建立并实践自己人生意义的时候,一切就都有意义了。

孔子说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这句话告诫我们立身处世应当深谋远虑,及早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明确的意义和目标。生命的画卷上,人人都应该大胆泼墨。否则多少年后,回首往事才发现,自己那张纸片上除了凌乱地画了些线外什么都没有留下,那就太可惜了。

正直还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好处:友谊、信任、钦佩和尊重。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,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似乎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——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。

怎样才能做一个正直的人呢?我以为这是找不到一个现成答案的。我想也许第一步就要锻炼自己在小事上做到完全诚实。当你不便于讲真话的时候,不要编造小小的谎言,不要去重复那些不真实的流言蜚语,不要把个人的电话费用记入办公室的帐上,等等……

这些戒律听起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,但是当你真正在寻求正直并且开始发现它的时候,它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令你折服,使你在所不辞。最终,你会明白,几乎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,都包含有它自身的不容违背的正直的内涵。

这就是万无一失的成功的秘方吗?是的。它之所以是百灵百验的,正是因为它与人的声望、金钱、权力以及任何世俗的衡量标准毫不相干——如果你追求它并且发现了它的真谛,你就一定是一个成功者。

有一个古老的谚语说,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,就不得不接着讲更多的谎言。在他悔晤以前,情况会变得很糟糕。然而,这并不是全部的恶果。一块美丽的钻石,因为一个专家在钻石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瑕疵而大大贬值了。一个人如果讲过一个小小的谎言,就会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一个斑点,就像水果刚刚开始变质时的小斑点。一旦你允许自己讲一次谎话,那么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说第二次谎话。

如果一个年轻人一开始就有坚定的意志,保证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完全真实的,他的每一个诺言都要兑现,每一个约会都忠实地遵守;如果他把自己的声誉看作无价之宝,觉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注视着他一样,他不能说一丝一毫的谎话;如果他在人生之初就有这样的立场,那么他终会获得无上的声誉,获得所有人的信任,成为一个高贵的人。

在南北战争中,当罗伯特·李将军在和一个军官讨论进军方向时,一个农民的儿子不经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。原来他们的军队要向葛底斯堡进军,而不是向哈里斯堡进军。这个孩子通过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总督柯廷。总督说:“如果我能够知道这个男孩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,我愿意拿我的右手来交换。”一个下士说:“总督,我认识这个男孩,他不可能撒谎。他是个正直的人。”十五分钟后,联邦军队行进到了葛底斯堡,获得了大捷。

品格就是力量。对一个人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贵的品格和认真的态度,要渴望真理。

诚实地赚钱是现代世界一个时髦的话题。交换的原则是对等。在所有诚实的交易中都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,双方的利益都要得到满足,各取所需。

很多商业巨头个人创业史表明,那些创业者对交易的对方总是很在意。

美国一个很成功的商人说,他尽可能做到不让一个顾客失望,这是他的一个准则。他觉得一个不满意的顾客将永远不会再次踏进他的商店。他说,如果他知道任何一个顾客对他没有信任感,这对他的自尊心是一个巨大的伤害。因为诚实是他的立业之本。

一个贫穷的意大利人在学校里的路上走,捡到了一枚二美元的金币。他该怎么办呢?把它据为己有了吗?没有。他用一片纸把金币包起来,放在了失主可能来找的地方。后来失主来了,找到了金币。这件事看起来微不足道,但是,从此以后,大家都愿意与这个人做生意了,因为这个事情说明了这个人诚实和高贵的品质。如果你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一个人是诚实和坚定的,你会觉得他值得信任。你相信这样的品质,你觉得这样的人最可靠。这件事虽小,但是一个人的品质就是从这些小事中磨炼出来的。

正直诚实是信任的基石,它帮助年轻人获得成功。布尔沃·利顿说:“如果人们都知道一个人绝对值得信任,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成功。”

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究以德为本、以仁为先。做人就要象“人”字那样,顶天立地、堂堂正正;养浩然正气,葆清廉之德,立诚信之品,取宽宏之量,行良心之事,正做人之本;善行解人之危,常怀博爱之心;育健康之心身,造清白之名声。

踏实做人。就是要谨守伦理道德,两袖清风;迸发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温暖,行之“君子爱才,取之有道”的诚信;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;做到“身不涉于污垢之壑,心不惑于非份之得,手不伸于贪赃之边,目不**于炫耀之色”。总的一句话:走正路、行正道、有正气。

国学话谋略:

南怀瑾先生说的“可与不可”实际上和孟子讲的浩然之气是一个道理,该做的做,无论人们怎么阻挠也一往无前;不该做的不做:君子只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一切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